&ep;&ep;“听这话,皇后心中颇为感慨啊!”

&ep;&ep;嬴守笑道。

&ep;&ep;“谁说不是呢!”

&ep;&ep;“在这旱稻玉米出现之前,家家户户,能有几个吃饱饭的?如今,旱稻的出现,让我大秦的粮食以数倍激增,我大秦方有今日的盛世!”

&ep;&ep;“如今,这大批的粮食运往胡东,做什么的?不就是拿来救命的吗?这已经不仅仅是粮食那么简单了,这是救命的良药,足够救千千万万人的良药啊!”

&ep;&ep;“虽然在深宫中,锦衣华服,山珍海味习惯了。可臣妾每每回想起曾经游历行医是看到的场景,那些百姓吞糠咽菜,稀粥不见几粒米的场景,依旧难受!”

&ep;&ep;“再则,臣妾这些年,吃过的苦果都不知道多少。和那些东西比起来,这一碗玉米饭,看似粗糙难看,实则不知道好吃了多少倍!”

&ep;&ep;“这是我大秦的宝物啊!”

&ep;&ep;南燕摇头晃脑,说话间,亲自盛汤泡饭,三两口扒拉了。

&ep;&ep;在外人面前用宴的时候,南燕还会十分矜持。但一家人,小两口用宴,虽然不可能狼吞虎咽,但也没有任何顾及。

&ep;&ep;南燕这番话说出,也不禁让嬴守沉思。

&ep;&ep;“是啊,回顾往昔,我大秦之所以富庶,绝不仅仅之因为商鞅变法。”

&ep;&ep;“更多的原因,开始李冰开启的都江堰大河,郑国开渠的郑国渠。一条都江堰,打通巴蜀天府粮仓,让我大秦在无后顾之忧!”

&ep;&ep;“一条郑国渠,灌溉良田数万倾,为我大秦带来粮食不知凡几。可即便如此,也不可能救济天下所有人!”

&ep;&ep;“终究,唯独依靠水稻,如今我大秦境内的水田,终究独木难支。除非再开出数十条,上百条都江堰,郑国渠这样的大河,我大秦注定止步于此!”

&ep;&ep;嬴守点头,叹息一声,回应道。

&ep;&ep;于此同时,他脑海中不禁回想起前世记忆中,炎黄的发展历史。

&ep;&ep;在他前世的历史中,强汉,盛唐,富宋,刚明,那是最出名的一个个时代。

&ep;&ep;这些时代王朝,似乎就完全代表了整个炎黄的强盛。

&ep;&ep;可实际上,还有一个清朝,本事炎黄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强盛时代,却被后人钉在了耻辱架上。

&ep;&ep;清朝给人留下的印象,基本上就是闭关锁国,平穷,耻辱。每逢战争,必定割地赔款。

&ep;&ep;可实际上,每一个王朝的覆灭,都有这一定的必然性,贸然定在耻辱架上,就是对一个时代的侮辱。

&ep;&ep;要说割地赔款,宋朝不见得比清朝差到哪儿去。每逢战争,必定挨打逃跑。从北宋被打到南宋。

&ep;&ep;要说混乱,明朝末期,不比清朝好到哪儿去。至少,清朝还人人守护。明朝,直接人人喊打,最终灭在自己人手里。

&ep;&ep;这些都不提,就说富庶,有人说宋朝是炎黄历史上最富庶的时代,这一点不可否认,宋朝的确很富庶。

&ep;&ep;相反,后人常言,清朝与宋朝相比,简直天壤之别。

&ep;&ep;宋朝时期,百姓丰衣足食,除了战争之苦,再也没有任何的痛苦。

&ep;&ep;相反,清朝,人们食不果腹,衣不遮体。

&ep;&ep;可实际上,完全不是如此。宋朝再富,它没有富到改天换地的地步。

&ep;&ep;清朝再穷,它没有穷到亡国灭种的地步。

&ep;&ep;相反,宋朝再怎么富裕,也没有让人口递增。反而是明清时期,因为从世界各地流入的各种粮食种子,如同玉米,土豆等种子。

&ep;&ep;让清朝粮食收入大大增加。以至于最后,人口疯狂递增,疯狂暴涨。

&ep;&ep;人口暴涨的原因,通常和粮食脱不了关系。

&ep;&ep;曾经的大秦,战国七雄中最富庶,最强大的国家,为何人口也就五六百万?整个战国七雄,所有人口加起来,也不过区区两三千万人?

&ep;&ep;这就是因为粮食的原因。

&ep;&ep;在这个时代,粮食的产量,大多只能依靠水稻,所以,连现有的人口几乎都吃不饱,哪里还能暴增人口?

&ep;&ep;所以说,那粮食对比,再富有的宋朝,也不可能和后面的清朝相比。

&ep;&ep;这就好像得到了旱稻之前的大秦,和如今得到旱稻之后的大秦一样。

&ep;&ep;才短短两年之内,粮食的增长速度,就已经达到了几十倍。

&ep;&ep;长此以往下去,人口疯狂递增几十倍,这还是问题吗?

&ep;&ep;想到这些,嬴守摇头,心中莫名感叹,粮食这东西,真的太重要了。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