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洪武十三年六月初一,回到北平已经十天,期间燕王朱棣召见过崔淼一次,朱棣对崔淼大加赞赏,不仅砍杀元军将领,还护卫沈清有功,朱棣是越看崔淼越满意,并擢升崔淼为百户。赏赐宝钞一百贯,布十匹,粮食若干。

&ep;&ep;这时崔淼才得知,当初那个身着绯袍的元军骑兵,居然是个千户,还是脱火赤的先锋官,所以就算朱棣不发话,只要沐英不贪功,如实上报,朱元璋也一定论功行赏。

&ep;&ep;崔淼自是千恩万谢,胸脯拍的啪啪作响,指天立誓致死效忠,这次召见,朱棣满意的笑了,崔淼也满意的笑了。

&ep;&ep;自从薛禄从马强那儿打听到崔淼的伤势,眉头就没舒展过,除了上厕所,他不能代劳,薛禄就没让他干过活,洗脸水,洗脚水,甚至铺床叠被,都是薛禄一手操持,弄得崔淼既无奈又感动。

&ep;&ep;除了薛禄,最让崔淼头疼的恐怕就是沈清了,回到王府十天,沈清每天都召他去青竹园,清早去,傍晚才回,一日三餐他就没在别处吃过,虽然饭菜可口,但一想到饭后,黑乎乎的散发着怪味的中药,他顿时吃什么都不香了。其实这些崔淼都可以忍受,药再难喝,也就是苦那一会儿,最让崔淼受不了的,就是沈清不知哪来的兴致非要教他下棋,对于有密集恐惧症的他来说,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!

&ep;&ep;这天清早起来,崔淼不待沈清叫人来请,一大早便出了门,出征前和郎平五人约好,一起去城外找姚老汉请教农事,毕竟已经错过春耕,如果再晚,今年的收成就没了。

&ep;&ep;虽然外伤好的差不多了,但崔淼还是没敢骑马,与马强五人一起步行出了城,五人说说笑笑,不知不觉便来到目的地-王庄。

&ep;&ep;在马强的指引下,一行六人在一个小院儿前停下,一米多的土墙围着,站在墙外就能看到院里的一切。院里一棵粗壮的槐树栽在小院中央,几只母鸡在树荫下散步。

&ep;&ep;马强转身看向崔淼,说道:“百户,这里就是姚老汉的家。”

&ep;&ep;崔淼闻言连忙摆手,说道:“马小旗,任命文书还未下达,可不敢乱叫,还是叫我总旗吧。”

&ep;&ep;马强不以为意的笑着说道:“王爷已经发话,大人走马上任只是时间问题,何必这般小心”

&ep;&ep;郎平不赞同的说道:“老马头,‘小心驶得万年船’的道理,你不懂?要想在官场长久生存,就必须小心谨慎,谨言慎行!”

&ep;&ep;崔淼见两人又要争吵,连忙说道:“行了,郎小旗说的对。凡是小心些,总不会错。走吧,时间不早了,我们抓紧些。”

&ep;&ep;众人站在不足一人高的木栅栏前,马强扬声叫道:“老姚头,老姚头在家吗?”

&ep;&ep;等了不大一会儿,半掩的房门被人从里面拉开,一个面容苍老的老人出现在门口,看向院门,应道:“来了,来了,谁啊?”

&ep;&ep;“我,马强,老姚头快开门,我们家大人找你有事。”

&ep;&ep;姚老汉闻言连忙加快脚步,来到门前,将挡门的木棍挪开,诚惶诚恐的看着众人,躬身说道:“小民参见诸位大人。”

&ep;&ep;崔淼连忙将姚老汉扶起,笑着说道:“老人家不必多礼,我们此来是有事请教,贸然打扰,还请老人家莫怪。”

&ep;&ep;姚老汉连忙说道:“大人严重了,快请进,请进!”

&ep;&ep;众人走进院子,姚老汉连忙从屋里拿了几个凳子,赧然的说道:“诸位大人见谅,小民家中清贫,没有过多凳子,只能委屈几位挤一挤,坐在这长凳之上了。”

&ep;&ep;崔淼毫不在意的说道:“老人家不用这般客气,我们也是穷苦人家出身,没那么多讲究。老人家您坐,人常说‘家有一老如有一宝’,您这般长寿那就是宝中宝,我们该敬着才是。”

&ep;&ep;众人客套一番,所有人都落了座,崔淼直接说明来意,姚老汉一听他们要请教农事,不禁侃侃而谈,与之前的诚惶诚恐完全判若两人。崔淼不停的发问,姚老汉耐心解答,所有人都认真听着,不知不觉间,已经过了晌午。

&ep;&ep;突然一阵肚子的轰鸣声响起,打断了姚老汉的话,众人不禁寻声看去,只见陈虎脸色涨红的说道:“已经过了晌午,俺饿了。”

&ep;&ep;众人一阵哄笑,姚老汉留众人在家吃饭,崔淼婉言谢绝,说道:“老人家,虽然您说的甚为详尽,但我从未实践,也不知能记住多少,希望我耕种之时,能请老人家在旁指导。老人家放心,待耕种完,我一定好好酬谢。”

&ep;&ep;姚老汉摆摆手,说道:“大人,酬谢就不用了,只要老汉能帮上忙,大人尽管知会一声。”

&ep;&ep;崔淼和姚老汉商定好耕种时间,又留下一张一贯的宝钞,便带着众人回了城。为了联络感情,崔淼做东,在城中的小酒馆,要了几个酒菜,一大盆米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