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p;&ep;“离这边三个街,狮子街,那条道儿离城门不远,比这边还近些,人来人往的不错,价格也不贵,两间门面两进两院,才七十两。”、

&ep;&ep;这倒是不错,那地方姜锦也知道,上次姜锦和柳叶逛街的地方,就在附近,确实比这边繁华。

&ep;&ep;因此姜锦只略考虑了一下,便跟着赵二去看房了。

&ep;&ep;第35章酸菜

&ep;&ep;这附近典出来的房子还是比较紧俏的,尤其还是铺子,也难为赵二第一个想到了她。姜锦便和孙老大夫说了一声,说要出去看房。

&ep;&ep;孙老大夫自然没什么意见。何况昨晚上他也和姜锦说了,卖了方子得了这一笔钱,准备过年回趟老家。

&ep;&ep;这年头又不能打电话,只有书信来往,还不知道多长时间能寄到,虽然知道彼此安好,也难免挂念儿孙。

&ep;&ep;这样的话,这一冬天,孙老大夫是不可能在京城了,姜锦也正好有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。

&ep;&ep;昨晚上下了好大的雪,虽然快天明的时候晴了,路上还是积了雪,饶是狮子街离孙家医馆就三条街的距离,姜锦走过去鞋底也微微的湿了。

&ep;&ep;倒是赵二脚上穿的是皮靴,踩在雪上虽然也有些打湿,却也不会被雪水湿到鞋子里面去,这让姜锦有点儿羡慕,瞅见路上的鞋子店,摸着口袋里的钱,还是默默的暂时放弃了。

&ep;&ep;赵二做中人的,眼神最是活络,见姜锦看了一眼那鞋子店,笑道,“那已经做好的鞋子虽然马上能穿,却不那么合脚,倒不如去买块皮子,让鞋匠做出来,钱也少的多。”

&ep;&ep;姜锦虽然自觉也十分适应这古代的生活了,可这样的生活里的小窍门还真是不知道,颇觉得长了学问。

&ep;&ep;赵二见姜锦很感兴趣,便把一些过日子的小心思与姜锦说了,姜锦听得也很认真,两人直说了一路,到了那狮子街方才停了口。

&ep;&ep;那处要典的宅子在路口处不远,赵二指给姜锦看了一下。姜锦却先注意到了人流量,过了前面的路口就是这附近最热闹的石子路,现在虽然是雪后的早晨,路上也不显得清冷,颇有几个来往的人,平日里人流应该更好的。

&ep;&ep;观察完了人流量,姜锦这才开始看房子,这宅子是典型的前铺后宅的构造,前面是二层楼铺面,后面主人,两间门面半新不旧,上头也有个牌匾,写着青松茶楼,也是平平无奇的样子。

&ep;&ep;姜锦因问赵二,“这家原本是开茶楼的?”

&ep;&ep;赵二点头道,“说来也是喜事,这家的儿子年已四十了,本来觉得科举无望,便打理个茶楼度日,哪里想到去年一考考中了举人?便托人补了个官儿,如今手头紧,便想典了房子,当盘缠全家去任上。”

&ep;&ep;“这倒真是不错。”姜锦心下也稍安,她在这大梁朝第一次租房的经历也够让她警醒的,房东原主是不是靠谱倒真是很重要的一点。

&ep;&ep;赵二和姜锦讨论便上前敲门,开门的是个有几分惫怠的中年男人,头也怎么梳理好,神色懒洋洋的看了一眼赵二,“我以为是谁啊,原来是赵二郎你啊,这么早找我有事?”

&ep;&ep;姜锦看他年纪神情,猜测他多半就是这家的家主周运,果然赵二陪着笑道,“前儿周大嫂跟我说想把房子典出去,这不,就有人看上了?”

&ep;&ep;不想那周运却翻了个白眼,“我都是要当官的人了,哪里还要典房子?这个房子我准备留给我兄弟,让他照管着,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了。”

&ep;&ep;赵二再想不到有这个变故,一时有些尴尬,“可是之前周大嫂说——”

&ep;&ep;“我说了不典就不典,不仅不典我也不租,你们自去吧。”

&ep;&ep;赵二无奈,回头与姜锦道,“姜姑娘,您看这事?”

&ep;&ep;人家突然反口了,姜锦也没办法,反而安抚了有些尴尬的赵二两句,“这也是想不到的事,横竖也没那么急,咱们再慢慢找,何况若有合适的铺子,或者租或者买也不是不成。”

&ep;&ep;赵二点头,“这附近的房子还是有几家的,我再带你看看,你心里也有个数。”

&ep;&ep;姜锦自然没有什么意见,然而没想到两人还没走,从那宅子里走出来个中年妇人,喊住赵二,高声道。

&ep;&ep;“这房子我们怎么不典?我说的算。”

&ep;&ep;周大郎没想到妻子会突然从屋子里走出来,先是吓了一跳,然后听见妻子说这房子要租出,顿时恼火了,“我不是说了给老二住着吗?他每年还给我们分红呢。”

&ep;&ep;不想那中年妇人冷笑了两声道,“我只怕住着住着就成了他的,再回不来了!再说你这个破茶楼,一年挣不到十两银子,分红能分你几两?不是我说,他那样的

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